七十年豆腐要粮票吗?
1、要的。70年代买粮食的成品、半成品都需要粮票。那是一个券的时代,买布要布票,打油要油票,买豆制品要豆腐票,买煤球要炭票,所以那时干部不贪呀,光有钱还买不到东西。
2、年豆腐应该需要粮票了,那个年代的无论买什么都需要粮票儿的。
3、还需要你要买的东西所对应的票,比如粮票、食用油票、豆腐票、布票等,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。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,在这种体系下,国家在生产、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,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。
4、那时有粮票、布票、烟票、酒票、豆腐票(或大豆供应指标),有些东西只有体制内的人才有!农民手中没票!当然,八十年代就逐渐不要票了,后来将所有的票都取消了。时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轮,滚滚向前。也许年轻人不会相信那时是这样的彩礼,这样的陪嫁。
5、来客也分三六九等,因为物资缺乏,一般客人不设酒席招待。这些一般客人,包括下乡驻村工作队员,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。如果是下乡工作队员,他们一天交1斤粮票,3角钱。吃得饭只是比平时齐整一点,需要主食是主食,菜是菜。
7o年代火车上要粮票吗
1、要的。70年代买粮食的成品、半成品都需要粮票。那是一个券的时代,买布要布票,打油要油票,买豆制品要豆腐票,买煤球要炭票,所以那时干部不贪呀,光有钱还买不到东西。
2、我上世纪70年代初在山西大同、榆次,记得物价极其稳定,多少年都不变,但是许多商品是凭票供应。日常用的咸盐、酱油、醋、豆腐都是8分钱一斤。馒头5分一个,烧饼7分一个,红糖月饼一毛一个,以上三种均收粮票2两。猪肉分三级,分别是7毛8毛9毛4一斤。冬储大白菜每斤5厘到1分。
3、未曾流通或比较特殊的粮票。如1962年我国印制的火车、轮胎、飞机专用粮票及1965版2两的全国通用粮票。由于某些原因,这些粮票没有正式发行,仅印出了样票,极其罕见。
4、年代的全国粮票,由于存世量较大,普通品相单张价格通常在1 - 10元之间,全新成套的可能值30 - 50元。1960年代早期未流通或特殊版本的全国粮票价值较高,比如1962年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可能价值上万,1960年代未流通的全国粮票(如1962年版),全套参考价可达8万元。
5、粮票: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计划供应,1955年后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有了明确划分。粮票不仅在城市中流通,火车、轮船上的旅客就餐也需要凭票领取。直到1992年,随着广东率先放开粮价,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肉票:从1957年起开始按人口定量分配。
6、火车司炉工则是粮票最多的工种,每人每月可达54斤,他们是在27斤的基础上额外获得27斤的补助。当时,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,粮食配给是国家计划的一部分。这种配给制度不仅限于城市,也存在于农村。太原市的情况是,在那个年代,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相对稳定,但仍然需要依赖国家的粮票供应。
以往的中国年都是怎样年货采购的?
1、从腊月二十六开始,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“出锅”了。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,干鲜果品、大鱼大肉,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。炖锅肉,一般按而言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,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。炖猪肉,昔日香飘一条胡同,如今香飘整栋楼房。
2、衣物及配饰:新年穿新衣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,因此衣物和配饰也是年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包括新衣服、鞋子、帽子、围巾、手套等,以及装饰品如项链、手链等,为新年增添喜庆气氛。
3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“无酒不成席”的佳话,但此酒虽好,切莫贪杯哦!由于饮品的保存周期非常的长,可以稍微采购多一些。根据自己的口味,选择合适的饮品。食材大致可分为三类:既蔬菜、肉类以及米面油调味品。蔬菜:我认为对于蔬菜的选择一定要量少样多,这样每顿吃的都不重样,每天都有惊喜。
4、饮食 饮食中大路货如猪、羊肉,鸡鸭这是最普通的;鹿肉、野鸡、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;而水磨年糕、糖年糕、冷笋、玉兰片之类,则又是江南的东西。衣着 衣着各时代不同,但旧时除去“旗装”而外,也讲究南式。
六七十年代,国营饭店一般都有哪些饭食?吃一顿要多少钱?
1、六七十年代,国营饭店提供的饭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- 主食:米饭、面条、馅饼、饺子、馒头等。当时,在国营饭店吃一顿饭的费用相当低廉,一般为1元至3元不等,便能享受到不错的餐点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一顿饭的成本通常在1元到3元之间。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,我记忆中,只有逢年过节家庭才能吃到肉。
2、有主食,米饭,面条,馅饼,饺子,馒头,豆腐,炒菜,汤,红烧肉等。六七十年代吃一顿饭,钱非常少,1元,2元,3元,都能吃得很好。特殊的年代,吃一顿饭才花1元到3元左右。我是70年代生人,那时候逢年过节才能吃肉,父母领着孩子去城里逛一逛,有可能会领着孩子下馆子,还得是条件很好的家庭。
3、一斤粮票加0.24元可以买到一斤干面粉制成的馒头,一个大馒头重约37斤,即五个。 国营饭店的就餐环境类似现代学校食堂,有专门的窗口售卖饭食和炒菜。菜品价格区间在0.5至3元,其中3元菜品多为海鲜,但由于当时海鲜质量一般,口味也不如今日丰富。
4、年代杭州一碗鲜肉小馄饨一角,(现在五元),一碗杭州特色面条“片儿川一角二分。现在普通面店一碗也要十四五元,至于十元钱,七十年代可以办一卓婚席了。
5、没有。那时候都是国营的,私营的概念都还没有出来,何况是私营的酒馆。六七十年代其实是一个不值得怀念的年代,那个时代很多人家可能温饱还解决不了,因此在当年能够下次饭馆是一件特别值得炫耀和吹嘘的事。
6、绿波廊是上海老字号饭店中名气最大的之一,外国元首一般都会被安排在这里吃饭。位于城隍庙中间。在城隍庙门口的还有上海老饭店。黄浦区福佑路242号。也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上海老字号饭店,本帮菜非常出色,由以红烧狮子头为最佳。是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的首选。
说一道儿时的菜,证明小时候家里穷,你会说什么?
要说儿时常吃的一道菜,来证明家里穷,我觉得应该是“懒豆腐”记得我家里小时候常吃的就是这道“懒豆腐”,所谓的“懒豆腐”中的豆腐,其实就是磨豆腐剩的豆腐渣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,豆腐可是好东西,而且并不能轻易买到,需要凭票供应。而且黄豆只有家里有病人的时候,才能供应二斤。
客家菇凉小时候家里很穷,连一把小砂糖握在手里舔舔,就是一种小小的幸福。但是说想起儿时味道的食物就非外婆亲手做的花生糖莫属了。其实花生糖做法很简单,把花生碾碎,放入煮好的糖浆里,再把混合花生碎的糖浆倒进方格模子里碾平,凉了切好就成花生糖了。
证明年龄的美食 如果要用一道菜来证明我已经老了,那肯定是我儿时最爱的“猪肉炖粉条”。这道菜承载了我童年的记忆,那时的我们,每逢佳节都能吃到这道菜,感觉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。从食物看社会变迁 如今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,在城里生活或者在厂里上班的都有些什么习惯、作息...
在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,城里生活或者在厂里上班的人们有以下习惯、作息、风俗:起早贪黑:人们大多习惯早起,有的甚至在天刚亮就起床了。而晚上也很早就睡觉了,一般在九点左右就熄灯了。 饮食习惯:由于物资短缺,人们的饮食相对比较单一,多以粗粮为主。每天的三餐不太讲究营养搭配,主要把粮食填饱肚子。
【3】语言交流的变迁】上一代农村女性通常只能使用方言,由于语言的限制,她们难以与外界沟通。而70后的农村女性,得益于更广泛的生活和工作经历,大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有效促进了与外界的交流。【4】生育观念的变化】上一代农村女性普遍生育较多子女,受传统观念和技术条件的限制。
城里人生活好,开销大,鸡肉鱼蛋,米面油菜等,都要花钱所以说,放在一般家庭,农村人就是富裕生活,城里人就捉襟见肘了。总之,这个提问太笼统了,不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