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妈急需的退烧小儿推拿手法图解)
1、宝妈急需的退烧小儿推拿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,以下是每种手法的图解说明: 清天河水 位置:前臂正中,从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成一直线。 操作图解:患儿坐位或仰卧,宝妈一手握住患儿左手四指,使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;另一手食指、中指并拢,蘸水后从手掌内劳宫穴经掌后腕横纹中点推至肘窝,单向推100~200次。
2、清天河水 【位置】前臂正中,自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成一直线。【操作】患儿坐位或仰卧位,宝妈用一手握住患儿左手四指,使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,另一手食指、中指罗纹面并拢,蘸水自手掌内劳宫穴经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止,呈单方向推100~200次左右。
3、位置:无名指末节罗纹面。手法:推法,以拇指侧面或指腹,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。操作:旋推为补,称“补肺经”;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,称“清肺经”,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“推肺经”。此处选用清肺经,推100~300次。功用:用清法能清热解表,止咳化痰,用补法补肺益气。
小儿推拿治疗吐的方法
1、小儿推拿治疗呕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补脾经:旋推拇指:在孩子的拇指上进行旋推,约推100次。推拇指根部:从孩子拇指根部往上推至第一节关节,同样推100次。肚脐周围按摩:顺时针按摩:用食指与中指放在孩子的肚脐周围,顺时针方向重复按摩,约100次。
2、如果孩子呕吐得很厉害,吃东西就吐,不太方便用药治疗,那么就可以尝试小儿推拿。首先大人可以用自己的手去孩子的拇指上进行旋推,推100次左右,然后再从孩子拇指根部往上推,推到第一节关节,推100次,这个过程叫补脾经。
3、小儿推拿治疗呕吐疗效独特,止呕手法主要有横纹推向板门、推天柱骨和揉中脘穴。横纹推向板门,即从腕横纹桡侧推向大鱼际;推天柱骨,即从颈后发际正中线推向大椎穴,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;中脘在脐上四寸,宝宝呕吐是也可以对这个部位进行按揉。
4、可以进一步缓解呕吐症状。揉中脘穴:定位:中脘穴位于宝宝脐上四寸的位置。操作手法:用指腹对中脘穴进行按揉。作用:对缓解宝宝呕吐同样有效。注意事项: 小儿推拿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呕吐,即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呕吐。 如果宝宝呕吐是由于胃部扭转、食道狭窄等严重疾病引起的,应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
5、运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,为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之一,具有开胸化痰,利气利膈,消食除胀的功能,对于治疗小儿胃气上逆、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。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,使其掌心朝上,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运揉50次。
小儿推拿清肺经的方向
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,从指根向指尖的方向直推为清肺经。肝经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,从指根向指尖的方向直推为清肝经。脾经位于拇指桡侧指端到指根的位置。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。
天河水 穴位:天河水位置:前臂内侧正中,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。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,约推100~500次。主治:发热、烦躁不安、口渴、口舌生疮、惊风等一切热证。清肺经 穴位:肺经位置:无名指掌面。操作:面向指根方向直推,清200~400次。
清肺经又称为推肺经,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,用拇指从无名指的指根,向指尖的方向直推,100到300次,这样可以起到清肺的作用。清肺经时需动作轻快,力道柔和。孩子出现感冒、发热、通过清肺经可以宣肺清热和疏风解表,以及化痰止咳等,也可以改善各种呼吸道疾病。
清肺经:以拇指指腹轻轻推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,可反复操作。 清天水合:以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并拢,轻轻推前臂内侧正中线至腕横纹,再推至肘横纹。至少反复推拿6次,每次3-5分钟。 按揉眉梢后太阳穴:用中指或拇指轻轻按揉眉梢后方的太阳穴。
清肺经推拿方向 清肺经的方向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,这涉及中医针灸推拿的手法补泻问题,一般来讲顺经为泻,逆经为补。小儿肺心一般需泻则顺经,从近端向远端,所以是指根推向指尖方向为清肺经,指尖推向指根方向为补肺经。
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手法
1、小儿推拿保健的四大手法包括补脾经、摩腹、按压足三里和捏脊,以下是这四大手法的详细讲解: 补脾经 操作手法:循拇指末节罗纹面,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,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。 作用:健脾胃,补气血。
2、小儿推拿保健的四大手法包括:补脾经:操作:循拇指末节罗纹面,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,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。功效:健脾胃,补气血。摩腹:操作: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。功效: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。按压足三里:定位:位于膝眼下3寸,胫骨外旁开1寸。操作:按压该穴位。
3、小儿推拿保健的四大手法包括补脾经、摩腹、按压足三里和捏脊。 补脾经 操作:循拇指末节罗纹面,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,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。 作用:健脾胃,补气血。 摩腹 操作: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。 作用: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。
4、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-5分钟。摩腹具有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的作用。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(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),胫骨外旁开1寸(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)。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,调中理气,通络导滞的作用。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,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。
5、在小儿推拿中,常用的“保健四大手法”包括: 补脾经:以拇指末节罗纹面为操作对象,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,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。这一手法可以增强脾胃功能,补充气血。 摩腹:以掌面摩小儿腹部3-5分钟。摩腹手法有助于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。
小儿推拿有用吗
小儿推拿确实有用,儿童按摩的部位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。小儿推拿的有效性: 小儿推拿基于中医理论,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或部位,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流通,调整脏腑功能,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。 这种方法简单、安全,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儿童,能缓解儿童的疼痛和不适,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
小儿推拿确实有用。具体来说:历史悠久且广泛认可:小儿推拿,古称小儿按摩,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中医儿科治疗方法。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应用,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际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。促进儿童健康和发育:通过手法轻柔地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,小儿推拿旨在促进儿童的健康和发育。
小儿推拿对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中医理论依据:推拿治咳嗽在中医上有一定依据,通过按摩身体相关部位,可以帮助肌体功能及早恢复正常,对于小儿止咳有较大帮助。早期效果较好:在小儿生病咳嗽的早期,适当做推拿能较好地使呼吸道功能恢复,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。
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效果显著。具体来说:促进睡眠:推拿治疗采用安神定志的方法,如摩腹、揉内劳宫、捣小天心、揉百会等手法,能有效促进宝宝的睡眠,减少夜间啼哭。调节心理:推拿不仅能够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,还能够调节宝宝的心理状况,缓解因不适或惊吓而产生的紧张情绪。
小儿推拿捏脊的方法
小儿推拿捏脊的方法是从骶尾骨处开始,食指在前,拇指在后,一直向上捏至大椎穴,可以每捏三下,再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下,称为捏三提一法。具体操作要点如下:起始位置:捏脊的起始位置在小儿的骶尾骨处。手指位置:进行捏脊时,食指应放在前面,拇指放在后面。
捏脊主要通过捏、提、拿脊背部皮肤,内外兼修,达到调和阴阳、强健体质的目的。 捏脊有四种方法,各有侧重:上乎渣捏脊,又名补阳法;下捏脊,则是滋阴法的代表;推脊法,同样属于滋阴补气;工字搓背,犹如背部的“工”字型通道。
小儿推拿捏脊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基本手法:从上至下的手法:适用情况:通常在儿童发热时使用,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退热效果。操作要点: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皮肤,沿着脊柱从上至下进行捏拿,手法要轻柔且连贯,力度适中,避免突然用力。
在临床上小儿捏脊手法具体有两种做法,一种叫三指捏,左右手各用三个手指进行操作。还有一种叫二指捏,把手反过来,就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进行操作。在临床上一般都选择三指捏,因为小儿皮肤比较娇嫩,尤其小小儿,捏脊手法在背部操作有一点痛感。
小儿推拿捏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: 三指捏法: 操作方式:使用左右手各三个手指进行操作。
捏脊疗法是一种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,用于防治疾病的方法,常用于治疗小儿“疳积”等病症,因此也被称为“捏积疗法”,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部分。该疗法的部位主要是脊背的正中线,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,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,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。